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%E7%A4%BE%E8%A9%95/article/20230321/s00003/1679335908212/%E7%A4%BE%E8%A9%95-%E7%99%BE%E5%B9%B4%E8%80%81%E5%BA%97%E7%91%9E%E4%BF%A1%E5%80%92%E4%B8%8B-%E3%80%8C%E6%9A%B4%E5%8A%9B%E6%95%91%E5%B8%82%E3%80%8D%E4%B8%8D%E6%93%87%E6%89%8B%E6%AE%B5
社評:百年老店瑞信倒下 「暴力救市」不擇手段
【明報社評】歐美接連有銀行陷入危機,百年老店瑞信(Credit Suisse )最終由老對手瑞銀(UBS)以32億美元賤價收購。瑞信近年屢爆醜聞,投資虧損嚴重,客戶大量撤資,惟論資產負債表規模,瑞信依然是雷曼2008年爆煲前夕的兩倍,屬於「大到不能倒」,為防金融海嘯重演,瑞士當局這次差不多是強迫瑞銀與瑞信達成收購協議,歐美財金高官齊聲表示危機已緩,然而系統性風險,仍是市場揮之不去的夢魘,今次事件最大輸家,是手持瑞信額外一級資本債券(AT1)的投資者,合計逾千億港元資產,一夜間化為烏有。瑞士當局拯救本國銀行體系,不犧牲股東和納稅人利益,卻要大批國際投資者代為埋單,遺下的後患,同樣惹人關注。
瑞信「大到不能倒」
英美緊盯瑞士介入
過去兩周,美國和歐洲銀行界風雲色變,先有矽谷銀行周轉不靈爆煲,多間中小型銀行受壓,全美第14大的第一共和銀行面臨擠提壓力,要靠摩根大通為首的11家銀行合共存入300億美元存款救命;在歐洲,有167年歷史的瑞信,則陷入財政危機,瑞士當局介入,要麼將瑞信國有化,要麼接受國內另一銀行業巨頭瑞銀收購,兩條路擇其一,最終瑞銀瑞信於昨天亞洲開市前,達成收購協議。
瑞信出事既有自身管理不善的問題,亦受歐美央行政策乃至地緣政治所影響。瑞士中立國地位歷史悠久,當地銀行長期以來亦以保障客戶私隱著稱,各國不少富豪巨賈都樂意將錢交給當地銀行打理,瑞信便是以代客管理資產見稱。過去數年,該行一再捲入洗錢、逃稅等醜聞,2021年以來,更先後受貸款機構Greensill Capital倒閉、美國對冲基金Archegos「爆倉」打擊,損手百億計美元。及至去年俄烏開戰後,瑞士站在美國一邊參與制裁,沒收俄羅斯人在當地資產,供烏克蘭重建之用,此舉令一些非西方陣營的客戶,懷疑放在當地的錢是否安全,開始搬走資產;另外,歐美央行加息遏通脹,環球經濟惡化,瑞信全年虧損近80億美元,重組方案不被看好,更加快客戶跳船。單計第四季,撤走資金便超過千億美元。
瑞信早前承認,過去兩年的財務報告程序有「重大缺陷」,究竟這個「財務黑洞」有多大,至今仍是一個謎,之前入股打救瑞信的沙特國家銀行,決定「閂水喉」不會注資救亡,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只是瘦死的駱駝仍比馬兒大,去年底瑞信資產負債表規模超過5700億美元,是當年雷曼爆煲時的兩倍,跟總資產僅約2000億美元的矽谷銀行相比,更不能相提並論。瑞信「大到不能倒」,一旦爆煲,無人敢保證金融海嘯不會重演。
西方標榜自由市場經濟,然而為防銀行業系統危機爆發,各國政府「暴力」介入,一樣毫不留手。無論是匯控收購注資英國矽谷銀行分支、美國11間銀行聯手拯救第一共和銀行,以及今次瑞銀收購瑞信,全都是幫政府執行「國家任務」。綜合外媒說法,瑞信和瑞銀高層原本都反對收購,一切都是瑞士政府逼迫出來,有報道更提到,「有一個主要國家的政府及一家銀行」向瑞士政府施壓,要求出手救瑞信。
瑞士當局上周五通知美英監管機構,合併兩行是Plan A,但瑞銀關注瑞信投資銀行業務的資產負債表風險,擔心是一個無底洞,僅願以10億美元提出收購,瑞信認為瑞銀出手太低,「損害股東及員工利益」,拒絕有關收購建議。瑞士當局逼迫下,才有現在這個30億美元的收購協議,有美媒便以「奉子成婚」(shotgun wedding)比喻這宗交易,雖然男方不願婚、女方不想嫁,但家長為了收拾殘局大力施壓,雙方只能答允。
千億港元債券變廢紙
國際投資者感覺被騙
收購案公布後,西方財金官員紛表歡迎,雷曼式風暴暫時避過了,但系統風險問題仍然惹人關注。一方面,瑞信這個爛攤子有多爛,尚待弄清,瑞銀收購瑞信後,成為超級巨無霸銀行,「大到不能倒」程度,尤甚於過往,一旦出問題,瑞士當局未必救得了。另一方面,根據這份由瑞士當局促成的收購協議內容,瑞信約17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(AT1)價值一夜歸零,對相關債券投資市場以至環球銀行業影響有多深遠,同樣有待觀察。
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後,西方各國提高對銀行的資本水平要求,AT1債券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產品,它是一種獲准計入銀行資本水平的次級債券。一般而言,萬一銀行倒閉,債券投資者的權益會先於股東,但AT1債券卻不然。金融危機下西方多國被轟「救市不救人」,AT1債券的設計,目的就是轉嫁銀行爆煲時所產生的部分虧損風險,避免再要納稅人「硬食」,然而由於多國政府近年都強調「做足監管改革」、「銀行體系健全」,投資者買入AT1債券,大多沒有想過它真的會變成廢紙。
之前西班牙雖有中小型銀行爆煲,導致AT1債券持有者蒙受損失,但規模相對有限,可是今次瑞信AT1債券價值歸零,金額龐大,相信不少機構投資者都要作大額撥備。最令投資者氣憤是這邊廂瑞士當局要他們「輸光輸淨」,那邊廂瑞信員工據報繼續獲發獎金,持股者也不用蝕光。目前AT1市場整體規模達2750億美元,經此一役,投資者感覺被騙,對AT1債券信心必定大打折扣,銀行未來難再靠發AT1債券迅速填充資本,全球融資成本亦可能被推高。西方自由經濟市場學所講的尊重市場、尊重私人產權等等,全是太平盛世時的「劇目」,一旦危機來臨,各國自救以鄰為壑,什麼事情都做得出,今次瑞信不過是其中一例,更不會是最後一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