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

矽谷銀行倒閉-大致資料都有涵蓋到, 但內容有些零碎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00612

矽谷銀行倒閉效應?一文搞懂雷曼後最大金融風暴

文 / 黃健誠    
2023-03-13
瀏覽數 62,200+
矽谷銀行倒閉效應?一文搞懂雷曼後最大金融風暴
美國矽谷銀行(SVB)無預警倒閉,引發一連串的連鎖效應。達志影像

美國矽谷銀行(SVB)無預警倒閉,引發一連串的連鎖效應,被稱為「矽谷的雷曼時刻」。這把火更燒向全球銀行業,究竟發生什麼事?

美國矽谷銀行(SVB)在48小時內迅速倒閉,成為美國史上第二大銀行破產案,在新創圈引發連串災情。

但大家更擔心,矽谷銀行事件是否會像2008年雷曼兄弟一樣,引發全球金融風暴?

目錄

矽谷銀行有何江湖地位?
矽谷銀行為何突然倒閉?
矽谷銀行倒閉對金融市場的連鎖效應?
矽谷銀行倒閉會對台灣造成衝擊嗎?
Signature(標誌)和Silvergate(銀門) 兩家銀行相繼倒閉,又是怎麼回事?
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大事紀

一、矽谷銀行有何江湖地位?

首先,長期支持新創圈的矽谷銀行,並非一般對外開放的大眾銀行,其主要客戶為創業公司和VC(風投業者)。

矽谷銀行成立於1983年,迄今已有40年歷史,過去主要服務新創、科技及風投等業者,提供投融資相關業務,同時也是矽谷當地擁有最多本地存款的銀行。

根據2022年底的統計,銀行總資產為2090億美元、旗下存款規模高達1757億美元,名列全美第16大銀行。

二、矽谷銀行為何突然倒閉?

矽谷銀行在事件發生以前,原本被認為是資本狀況良好的公司,但卻在3月8日捲起了一連串金融風暴。

當天,矽谷銀行宣布售出價值210億美元的資產,其中包括美國公債和抵押貸款證券(MBS)等債券,認列18億美元巨額投資虧損,讓主要為矽谷新創的客戶大感恐慌。

另外,矽谷銀行也宣布將增資22.5億美元,用來改善資產負債表,這樣的大動作也引發市場恐慌,造成矽谷銀行大量擠兌。光3月9日一天,就被擠兌420億美元,佔該銀行整體存款的四分之一,恐慌蔓延後,也讓增資計畫宣告失敗。

綜觀其倒閉原因,起因在於矽谷新創過去一年遭遇逆風、募資不順,所以因資金需求而大量提款,導致矽谷銀行短時間內沒有大量現金因應擠兌。

矽谷銀行倒閉,與矽谷新創過去一年遭遇逆風、募資不順有關。達志影像圖/矽谷銀行倒閉,與矽谷新創過去一年遭遇逆風、募資不順有關。達志影像

此外,矽谷銀行的資金操作也出現問題。過去在低利率時代,該行將大量存款投資於美國公債以及房貸抵押證券(MBS),卻沒料到美國聯準會過去一年的暴力升息,導致其持有債券殖利率跟著快速下滑,讓債券資產價格大幅下跌、發生巨額虧損,嚇跑許多投資人,也使得增資計畫失敗,從而爆發現金流通風險,在10日宣告倒閉。

不過,矽谷銀行從宣布認列投資虧損、售股增資,銀行擠兌到宣告倒閉,看似兩天內快速上演,但早已有跡可循。

根據外媒,矽谷銀行執行長貝克(Greg Becker),早在今年1月26日就提交交易計畫,並在2月27日時,以每股平均287.42美元的價格,出售1萬2451股矽谷銀行母公司矽谷銀行金融集團(SIVB)的股票,總計套現近360萬美元。因此,公司內部是否早已得知將發生流通性風險,就會是美國政府調查的重點。

在矽谷銀行倒閉當日,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(FDIC)迅速介入監管。原先根據存款保險機制,在3月13日起,每個存戶最高能領到25萬美元,不過,美國財政部也介入處理,財政部長葉倫與拜登達成協議,在保護矽谷銀行存戶的原則下,所有存戶都能領出全額,不會因倒閉而蒙受損失。

三、矽谷銀行倒閉對金融市場的連鎖效應?

矽谷銀行宣布倒閉後,這把火更燒向其他美國的銀行業者,有分析師就分析資產逾100億美元的銀行,包括第一共和銀行等十家業者,可能步入矽谷銀行的後塵。

名單公布之後,讓美國銀行股全線崩潰,如被點名的第一共和銀行股價從3月9日開盤的102.109美元一路狂潟,至3月10日最低點來到47.25美元,跌幅高達53%。

美國矽谷銀行倒閉,外界將其中一個主因,歸因於美國聯準會過去一年以來,狂升18碼的「暴力升息」所致,因此市場猜測聯準會可能因此放緩升息步調,外資預估3月升息幅度可能落在0到1碼之間。

矽谷銀行爆發倒閉風波之時,正逢台灣週末假日,因此台股並未開盤,不過,今(13)日台股的表現同樣也受到事件影響,盤中一度大跌164點,來到1萬5349點,在美國提出對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的後續處理後,恐慌情緒逐漸回穩,台股盤中也一度拉回,終場收在1萬5560點。

四、矽谷銀行倒閉會對台灣造成衝擊嗎?

矽谷銀行的倒閉事件,一度讓外界開始擔憂,是否將重演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時,所引發的骨牌效應,釀成新一波金融風爆?

對此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及前美國財長桑默斯都同聲表示,不太可能釀成系統性風險。

專營虛擬貨幣客戶的SilverGate(銀門)銀行、矽谷銀行兩間業者紛紛倒閉,不過,台灣的金管會在10日指出,台灣的銀行業、保險業、證券業目前對這兩間銀行皆無曝險,僅有投信基金曝險3億元。

經濟部長王美花也表示,目前觀察,此次事件對於台灣的影響不大,特別是美國政府已表態協助解決,相信整起事件會有更好的結果。

投信業者認為,因矽谷銀行仍為地區性銀行,因此風險外溢效果不如金融風暴時期嚴重;且因為矽谷銀行的客戶集中於美國新創企業,規模較小,因此影響規模有限,並非雷曼事件翻版。

五、Signature(標誌)和Silvergate(銀門) 兩家銀行相繼倒閉,又是怎麼回事?

Silvergate為對加密貨幣友善的銀行,過去原本為一間規模較小的銀行,正好搭上加密貨幣熱潮,開始轉做相關業務,僅接受加密交易平台和交易者的存款。

不過,「成也加密貨幣、敗也加密貨幣」。去年正巧碰上交易所FTX破產,導致往來客戶有大量提領現金需求,這也讓Silvergate陷入流動性不足的危機,在3月9日宣布結束銀行業務和自願清算。

同樣將業務聚焦在加密貨幣的銀行Signature,在12日時遭到美國監管機構以以「系統性風險」為由關閉並接管,這也是美國史上第三大銀行破產案。

Signature銀行的倒閉原因,受到矽谷銀行倒閉牽連而起。由於在矽谷銀行宣告倒閉後,客戶對於以經營加密貨幣業務的Signature Bank同樣感到憂心,因此發生多達數十億美元的擠兌潮。

在美國當局發出的官方聲明中指出,關閉並接管Signature銀行,主要是為了保護客戶。顯然,美國金融當局嚴陣以待,就連總統拜登也出面喊話也保障存戶權益,深怕4天內倒閉3家指標性銀行的金融危機,持續引發骨牌效應。

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大事紀 

▋2023/02/27  矽谷銀行執行長賣出母公司矽谷銀行金融集團股票1萬2451股
▋2023/03/08  出售210億美元的資產,認列18億美元虧損
▋2023/03/08  宣布透過出售股票等方式增資22.5億美元,希望彌補投資虧損
▋2023/03/09  消息引起市場恐慌,造成銀行擠兌
▋2023/03/10  矽谷銀行宣布倒閉、聯邦存款保險公司(FDIC)介入監管
▋2023/03/12  美國政府宣布13日起,所有存戶可獲全額償還
▋2023/03/13  美國聯準會將緊急召開閉門會議

資料來源:黃健誠整理

瑞銀註銷 AT1 bond始末-文章收藏

 https://news.mingpao.com/pns/%E7%A4%BE%E8%A9%95/article/20230321/s00003/1679335908212/%E7%A4%BE%E8%A9%95-%E7%99%BE%E5%B9%B4%E8%80%81%E5%BA%97%E7%91%9E%E4%BF%A1%E5%80%92%E4%B8%8B-%E3%80%8C%E6%9A%B4%E5%8A%9B%E6%95%91%E5%B8%82%E3%80%8D%E4%B8%8D%E6%93%87%E6%89%8B%E6%AE%B5

社評:百年老店瑞信倒下 「暴力救市」不擇手段

【明報社評】歐美接連有銀行陷入危機,百年老店瑞信(Credit Suisse )最終由老對手瑞銀(UBS)以32億美元賤價收購。瑞信近年屢爆醜聞,投資虧損嚴重,客戶大量撤資,惟論資產負債表規模,瑞信依然是雷曼2008年爆煲前夕的兩倍,屬於「大到不能倒」,為防金融海嘯重演,瑞士當局這次差不多是強迫瑞銀與瑞信達成收購協議,歐美財金高官齊聲表示危機已緩,然而系統性風險,仍是市場揮之不去的夢魘,今次事件最大輸家,是手持瑞信額外一級資本債券(AT1)的投資者,合計逾千億港元資產,一夜間化為烏有。瑞士當局拯救本國銀行體系,不犧牲股東和納稅人利益,卻要大批國際投資者代為埋單,遺下的後患,同樣惹人關注。

瑞信「大到不能倒」

英美緊盯瑞士介入

過去兩周,美國和歐洲銀行界風雲色變,先有矽谷銀行周轉不靈爆煲,多間中小型銀行受壓,全美第14大的第一共和銀行面臨擠提壓力,要靠摩根大通為首的11家銀行合共存入300億美元存款救命;在歐洲,有167年歷史的瑞信,則陷入財政危機,瑞士當局介入,要麼將瑞信國有化,要麼接受國內另一銀行業巨頭瑞銀收購,兩條路擇其一,最終瑞銀瑞信於昨天亞洲開市前,達成收購協議。

瑞信出事既有自身管理不善的問題,亦受歐美央行政策乃至地緣政治所影響。瑞士中立國地位歷史悠久,當地銀行長期以來亦以保障客戶私隱著稱,各國不少富豪巨賈都樂意將錢交給當地銀行打理,瑞信便是以代客管理資產見稱。過去數年,該行一再捲入洗錢、逃稅等醜聞,2021年以來,更先後受貸款機構Greensill Capital倒閉、美國對冲基金Archegos「爆倉」打擊,損手百億計美元。及至去年俄烏開戰後,瑞士站在美國一邊參與制裁,沒收俄羅斯人在當地資產,供烏克蘭重建之用,此舉令一些非西方陣營的客戶,懷疑放在當地的錢是否安全,開始搬走資產;另外,歐美央行加息遏通脹,環球經濟惡化,瑞信全年虧損近80億美元,重組方案不被看好,更加快客戶跳船。單計第四季,撤走資金便超過千億美元。

瑞信早前承認,過去兩年的財務報告程序有「重大缺陷」,究竟這個「財務黑洞」有多大,至今仍是一個謎,之前入股打救瑞信的沙特國家銀行,決定「閂水喉」不會注資救亡,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只是瘦死的駱駝仍比馬兒大,去年底瑞信資產負債表規模超過5700億美元,是當年雷曼爆煲時的兩倍,跟總資產僅約2000億美元的矽谷銀行相比,更不能相提並論。瑞信「大到不能倒」,一旦爆煲,無人敢保證金融海嘯不會重演。

西方標榜自由市場經濟,然而為防銀行業系統危機爆發,各國政府「暴力」介入,一樣毫不留手。無論是匯控收購注資英國矽谷銀行分支、美國11間銀行聯手拯救第一共和銀行,以及今次瑞銀收購瑞信,全都是幫政府執行「國家任務」。綜合外媒說法,瑞信和瑞銀高層原本都反對收購,一切都是瑞士政府逼迫出來,有報道更提到,「有一個主要國家的政府及一家銀行」向瑞士政府施壓,要求出手救瑞信。

瑞士當局上周五通知美英監管機構,合併兩行是Plan A,但瑞銀關注瑞信投資銀行業務的資產負債表風險,擔心是一個無底洞,僅願以10億美元提出收購,瑞信認為瑞銀出手太低,「損害股東及員工利益」,拒絕有關收購建議。瑞士當局逼迫下,才有現在這個30億美元的收購協議,有美媒便以「奉子成婚」(shotgun wedding)比喻這宗交易,雖然男方不願婚、女方不想嫁,但家長為了收拾殘局大力施壓,雙方只能答允。

千億港元債券變廢紙

國際投資者感覺被騙

收購案公布後,西方財金官員紛表歡迎,雷曼式風暴暫時避過了,但系統風險問題仍然惹人關注。一方面,瑞信這個爛攤子有多爛,尚待弄清,瑞銀收購瑞信後,成為超級巨無霸銀行,「大到不能倒」程度,尤甚於過往,一旦出問題,瑞士當局未必救得了。另一方面,根據這份由瑞士當局促成的收購協議內容,瑞信約170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(AT1)價值一夜歸零,對相關債券投資市場以至環球銀行業影響有多深遠,同樣有待觀察。

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後,西方各國提高對銀行的資本水平要求,AT1債券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產品,它是一種獲准計入銀行資本水平的次級債券。一般而言,萬一銀行倒閉,債券投資者的權益會先於股東,但AT1債券卻不然。金融危機下西方多國被轟「救市不救人」,AT1債券的設計,目的就是轉嫁銀行爆煲時所產生的部分虧損風險,避免再要納稅人「硬食」,然而由於多國政府近年都強調「做足監管改革」、「銀行體系健全」,投資者買入AT1債券,大多沒有想過它真的會變成廢紙。

之前西班牙雖有中小型銀行爆煲,導致AT1債券持有者蒙受損失,但規模相對有限,可是今次瑞信AT1債券價值歸零,金額龐大,相信不少機構投資者都要作大額撥備。最令投資者氣憤是這邊廂瑞士當局要他們「輸光輸淨」,那邊廂瑞信員工據報繼續獲發獎金,持股者也不用蝕光。目前AT1市場整體規模達2750億美元,經此一役,投資者感覺被騙,對AT1債券信心必定大打折扣,銀行未來難再靠發AT1債券迅速填充資本,全球融資成本亦可能被推高。西方自由經濟市場學所講的尊重市場、尊重私人產權等等,全是太平盛世時的「劇目」,一旦危機來臨,各國自救以鄰為壑,什麼事情都做得出,今次瑞信不過是其中一例,更不會是最後一次。